养了这种鸟,它会喊破喉咙举报你
1963年10月2日,加拿大女记者奥黛丽·朗宁·托平正走在香港的一条小巷“猫街”上。突然她听到一声可怕的尖叫,循声望去,一个邋里邋遢的小贩身旁拴着一只竖着黄色羽冠的白色大鹦鹉,一帮街头顽童正拿小棍捅它取乐,惹得鹦鹉尖叫不止。
摩罗街位于香港上环,分为摩罗上街和摩罗下街。香港开埠初期,这里有很多贩卖古董的商铺,据说有店铺出售一些俗称为“老鼠货”的贼赃,外国人形容那些购买老鼠货的人,像猫儿一样,所以这条街又称为“猫街”。图片:Saiyans16 / wikimedia
奥黛丽心生怜悯,在小贩的劝诱和鹦鹉急切的“OK! OK!”声中,买下了这只来自澳大利亚的葵花凤头鹦鹉(Cacatua galerita),并给它取名叫做“查理”。
这是奥黛丽所写的《鹦鹉查理》一书的开头,书中记录了奥黛丽一家与查理一起生活长达二十六年的故事。奥黛丽一家很爱动物,他们尽可能给予了查理最大限度的关爱和自由。但像查理这样幸运的葵花凤头鹦鹉只是极少数。如果没有偶遇奥黛丽,它也许到死都会被铁链拴着,摆在街头供人逗弄。
有人爱也有人恨的邻居
野生葵花凤头鹦鹉主要分布在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澳大利亚本土。一些葵花凤头鹦鹉在澳大利亚的城市里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本来只想在公园的草坪上找点儿草籽、草根什么的吃吃,结果周围的游客向我扔香喷喷的葵花籽和花生米?我作为一只有骨气的野生鹦鹉……嗯……真香!
面包真好吃啊……图片:Craigarian / Wikimedia
后来更有鹦鹉发现,只要飞到房屋的阳台或窗台上蹲一会儿,里面的两脚兽就会端着好吃的出来供奉自己,于是乎它们更是乐不思蜀。一时间,与公园里的葵花凤头鹦鹉自拍合影成了澳村群众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风潮。
随后,相关研究机构及时跟进,给一部分葵花凤头鹦鹉戴上了标记,并开发了专门的App,能够识别网友们随手拍下的带标记的葵花凤头鹦鹉个体,以收集它们的行动规律、活动范围等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数据。
城市里的“网红”。图片:S B / wikimedia
迁居城市的葵花凤头鹦鹉除了制造噪音和啃坏行道树之外,并没有对城市居民造成特别大的麻烦;但在澳洲内陆,农民们可并不喜欢这些聒噪的邻居。如果只有三五只鹦鹉每天来自家阳台嗑几粒瓜子,还可以当做消遣;但几万只鹦鹉天天来你家农场啃玉米刨花生吃麦粒,而这些农作物又是你的主要收入来源,你又会怎么想呢?
澳大利亚草坪上的葵花凤头鹦鹉。图片:Yun Huang Yong / wikimedia
然而,这种局面的形成,却又和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机械化生产遗漏在田里的粮食以及灌溉和家畜饮用水源,都给鹦鹉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使得它们能在原本无法存活的地区生存并不断繁殖,于是鹦鹉数量激增,反过来又需要吃掉更多的粮食……目前这个难题因为法律规定、控制成本等诸多原因,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姥爷!你王八蛋!”
葵花凤头鹦鹉是高度社会化的鸟类,在自然界中它们成年后,会在群体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小两口会互相亲吻、梳毛、为爱鼓掌交配,并在树洞里一起孵蛋养娃。这种不间断撒狗粮的小日子可以持续40~60年。
长寿鹦鹉Cocky Bennett。图片:Royal Australasian Ornithologists' Union / flickr
葵花凤头鹦鹉的群体成员之间主要靠叫声进行联系,这也是为什么鹦鹉群总是嘈杂不休地叫个不停。尤其是在它们觅食时,因为视野受到植被阻隔,无法将同伴们保持在视线之内,此时相互呼叫可以使它们实时掌握同伴的动向。
感受下它们的叫声。音频:Greg McLachlan / xeno-canto.org
同时,生活在群体中,葵花凤头鹦鹉们必须要能够认识并分辨其他同类到底谁是谁,以此明确自己在群体里的地位(谁的食物可以抢走?冒犯了谁会挨揍?),这有助于它们更好地维持群体生活的秩序,并享受群体生活带来的福利。关于这一点,奥黛丽在书中记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吵吗?忍着!”图片:sandid / pixabay
1966年的一天,奥黛丽的父亲切斯特·朗宁来香港看望女儿女婿一家。三个月前,朗宁先生曾来过奥黛丽家一次,查理认识这位“姥爷”。这次朗宁先生一进门,查理听到他的声音,就马上用汉语喊了起来:“嗨,姥爷,你王八蛋!”这句话逗得精通中文的朗宁先生哈哈大笑。而在平时,查理是不会对家里的其他人说这句话的,这说明它确实做到了“见人说人话”。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朗宁先生是何许人物。切斯特·朗宁,1894年12月出生于湖北襄阳,在中国长大到13岁才随父亲移居加拿大。他从1945年至1951年先后任加拿大驻华使馆首席外交官和代理大使,是用英语向世界发布新中国成立消息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加友谊的奠基人”。
有个段子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朗宁先生在加拿大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知道他是由中国奶妈抚养长大的,于是讽刺他:“你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先生坦然回应:“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那么你们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想养?劝你想都别想
《鹦鹉查理》并不是一本介绍如何饲养葵花凤头鹦鹉的书,它更像是奥黛丽为查理写的一本生平纪录,更多地是为了纪念这只被她视为家人的鹦鹉。她在书中写到:
“他生在野外,和他的家人在澳大利亚的林子里自由飞翔,现在却来到这座拥挤的中国城,一只脚拴在一个小孩的座位上。对一只生长在丛林里的鸟来说,这一定是无法忍受的屈辱……”
澳大利亚自1960年起禁止出口本土的野生鸟类,使本国的葵花凤头鹦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它们生活在印尼的同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葵花凤头鹦鹉早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这种外观美丽、行为丰富、能言擅语的大鹦鹉仍是偷猎者和走私贩的重点目标。掏窝获得的幼鸟可直接作为宠物出售,野外捕捉的成鸟则出售给部分非法养殖场作为繁殖种鸟。它们的后代摇身一变就成了合法的“人工繁育个体”流入市场,从此再无可能飞翔在故乡的天空中。
在老家澳大利亚悉尼自由生活的葵花凤头鹦鹉。图片:Sardaka / wikimedia
中国是CITES的缔约国,按照公约规定,列入附录一、二的物种等同于中国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私自捕猎、饲养、交易。个人购买、饲养葵花凤头鹦鹉是违法的。
而且这货你绝对藏不住,它的尖叫声穿透力极强、音量极大,动物行为学之父康拉德·劳伦兹老爷子在他的《动物笑谈》一文中写道:“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当你的邻居因为噪音扰民报警,警察蜀黍上门来请你去喝茶时,请不要疑惑他是怎么知道你偷偷养了一只大鹦鹉的。
“想养我?喊破喉咙举报你哦~”图片:Tony Hisgett / wikimedia
即使抛开违法犯罪这一点,也几乎没有人能够满足一只葵花凤头鹦鹉的生活需求。它们需要长时间的陪伴和感情投入,并且需要让它们有事可做,否则它们就会“拆家”。如果被关在笼子里或拴在站架上,无法找到排解无聊的途径,它们可能会自残,把自己拔成秃子,甚至会咬断自己的脚趾。
奥黛丽家境殷实,无论是在香港时还是之后定居美国,家里都常年雇佣厨师和佣人,总有人在家陪着查理,他们家大宅的庭院里更是有一片树林供查理活动,查理在其中的一棵老苹果树上给自己啃出了一套“别墅”。这些条件,咳咳,我做梦都达不到……所以,喜欢葵花凤头鹦鹉,在网上云吸就好,如果还是实在忍不住的话,攒钱去澳大利亚吧!
(PS:《鹦鹉查理》目前有2003年和2009年两个版本的中文版,因为出版时间较早,目前只能从网上购买二手旧书,强烈推荐有兴趣的同学去买一本,绝对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164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南川木菠萝。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鹦鹉如何社交?
可以养的鹦鹉:鸡尾鹦鹉
可以养的鹦鹉2:虎皮鹦鹉
可以养的鹦鹉3:桃面情侣鹦鹉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